4. 科研人员申报项目,要坚持实事求是,充分考虑自身研究力量,加强可行性论证,对申报项目的工作基础、研究现状、人员组成等作真实陈述,保证申报项目材料的真实可信。
不得隐瞒与项目协作单位以及参与人员的利益关系。
不得以任何方式干扰影响项目评审工作。
5.科研人员要在学校指导协助下,按照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原则,科学、合理、真实地编制科研经费预算,增强预算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不得以编造虚假合同、虚列支出项目等手段编报虚假预算。
6.科研人员要严格按照项目合同(任务书)的预期目标和要求,认真完成各项研究任务,严格执行国家保密法规。
不得随意变更项目承担单位、项目负责人、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进度和执行期、主要研究人员。
不得违反规定将科研任务外包、转包他人,利用科研项目为特定关系人谋取私利。
不得泄露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确保科研项目安全。
7.科研人员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
不得从事危害国家安全、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危害人体健康、违反伦理道德等方面的研究。
不得抄袭、剽窃、侵占他人研究成果,伪造、篡改科研数据文献。
8.科研人员要严格遵守财经法律法规,坚持科研经费统一管理原则,按照预算批复的支出范围和标准使用经费,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
不得违反规定转拨、转移科研经费,购买与科研活动无关的设备、材料。
不得虚构项目支出、使用虚假票据套取科研经费。
不得虚列、虚报、冒领科研劳务费,用科研经费报销个人家庭消费支出。
不得用科研经费从事投资、办企业等违规经营活动。
不得隐匿、私自转让、非法占有学校用科研经费形成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
不得借科研协作之名将科研经费挪作它用。
9.科研人员在学术评价和学术评审活动中,要坚持科学标准,遵循客观、公正原则,如实反映评价对象的质量和水平,若与被评对象存在利益关系,要及时主动说明并回避。
不得在学术评价或学术评审活动中徇私舞弊,接受可能影响客观公正的礼金和各种有价证券、支付凭证。
不得泄露评审信息,散布不实评审信息,利用评审工作或掌握的评审信息谋取利益,从事不正当交易。
10.项目负责人要模范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对项目申报、执行和科研经费使用的合规性、合理性、真实性、相关性负直接责任,在项目申报、实施和结项等环节,主动向管理部门说明与科研活动利益关联和利益冲突情况,自觉接受监督。要加强对所带领科研团队、所承担项目的成员特别是青年人才的教育和管理,做到身体力行、言传身教。
……
18.高校要完善学术不端行为的查处机制,严肃查处科研活动中的违规违纪违法行为。对于违反科研行为规范的,视情节轻重,给予约谈警示、通报批评、暂停项目执行和项目拨款、责令整改、终止项目执行和项目拨款直至限制项目申报资格等处理。构成违纪的,依据《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视情节轻重给予警告、记过、降低岗位等级或撤职、开除等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摘自《教育部关于进一步规范高校科研行为的意见》2012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