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中国青年网宿迁8月10日电(通讯员邹辰瑶)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宝贵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生命密码。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自6月21日起18新利luck菲律宾 艺术与传媒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以江苏省内学生生源地为单位组建13支小分队,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探访与研学,助力非遗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推广,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专业优势,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品味非遗之粹,走进文化博物馆
在南通,蓝印花布被岁月温柔地眷顾着,时间越长反而越显气度,没有任何垂暮之气。实践团队走进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馆内陈列了由蓝印花布制成的各种物品,精美的扇面、可爱的生肖虎、优雅的旗袍,花布上条理清晰的自然冰纹,淳朴、粗犷、明快的风格,将蓝印花布工艺与生活紧紧融合。这些纹饰精美的花布全凭人工手纺、手织、手染而成,其图案全凭手工镂刻,艺术形象往往高度概括和夸张,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其制作工艺流传千年,不断创新。近年来,它逐渐走向国际的舞台,将这份中国民间的匠心之美、自由之气传递到世界各地。

图为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内手工艺品。中国青年网通讯员陆天颖摄
而扬州八怪博物馆,展现了“八怪”的书画创作以及生活的历史氛围,同学们充分感受到扬州丰富的历史,扬州八怪不拘于世,坚持己见的品格更是让同学们难以忘却。扬州八怪的“怪”不仅是指的他们人格,更指的是他们的创作。扬州八怪纪念馆不仅有着诗情画意般的美景,更多的是深厚的文化内涵。同学们深刻认识到:非遗文化,是我们国家的国粹,我们不仅要了解非遗文化,更要保护好,宣传好,传承好,为非遗文化走向世界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图为扬州八怪博物馆合影留念。中国青年网通讯员黄静仪摄
传承非遗之美,寻访匠人工作室
物以载情,物可究心,那精彩纷呈的非遗文化背后,是无数次的磨炼,是颗颗坚守的匠心,是代代的传承。为更深入的了解非遗文化的魅力,同学们走入非遗工作室、制作坊去寻访非遗传承人,在南京他们采访了非遗传承人葛才金先生。葛先生21岁进入工厂学习金箔锻制技艺。学习之初经常冒着刺骨的寒风或在炎热的夏日练习滑膀子,历经无数艰难,36年的历练从一名学徒工成长为金箔锻制技艺的传承人。他指着那些精美绝伦金箔工艺品说道:金箔工艺始于东晋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以做工复杂精细闻名,有“中华一绝”之称,其制作过程繁琐,12道复杂而精妙的工序往往需要几十年的练习,才能学得古艺精髓,传承千年古法。这小小的金箔工艺品,点缀着万千世界,也让中国传统工艺闪耀在世界舞台。

图为参观金箔工艺品制作过程。中国青年网通讯员刘子瑜摄
泰州实践小队则寻访了泰州木雕帅氏第五代传承人帅春燕老先生,在工作室中老先生耐心细致地讲解着木雕的起源、发展、制作工艺以及价值等方面并带领着实践团成员用手中刻刀,体验木雕之美,从如何握刀到如何进行雕刻,成员们在一刀一刻中体验着木雕之美。精益求精,臻于至善,传匠心精神,做匠心青年,是这些老先生们给我们上的最生动的一课。

图为木雕帅氏第五代传承人帅春燕老先生带同学体验木雕之美。中国青年网通讯员黄小丫摄
创新非遗之魂,迈向魅力新时代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面对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碰撞,非遗文化正在以新表达新诠释,推动并融入当代中国人的生活。无锡惠山泥人的手艺人沈师傅热情地向同学们介绍了Q版泥人,小福桃彩绘等等,这些可爱的小泥塑以传统的塑造方式,融入现代的可爱俏皮等审美元素,显得活力满满,惹人喜爱。他表示“老题材新做法,新题材老手艺”的方式,受到越来越多尤其是年轻人的喜爱。

图为无锡惠山泥人的手艺人沈师傅教同学们制作泥人。中国青年网通讯员吴明翠摄
在苏州,工艺美术大师、剪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金国荣老师介绍了真丝剪纸的发展:真丝剪纸是在原有的纸质剪纸上进行大胆创新,逐步发展起来的:从第一代“单色真丝剪纸”,发展到第二代“彩绘真丝剪纸”,第三代“套色真丝剪纸”,第四代“叠加真丝剪纸”,……,一直到现在的第九代“真丝剪”。特别是金老师进行大胆创新的第八代“真丝双面异色剪绣”,在作品中增添了绣的部分,更加突出重点。金老师还现场表演了剪纸,在示范过程中他说:传承非遗文化,既要尊重传统,又要不断创新,要让传统和现代碰撞出新的火花,这样非遗文化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

图为金国荣老师让同学们体验剪纸乐趣。中国青年网通讯员朱嘉雯摄
不忘过去,才能开创未来,在追寻非遗文化的过程中,同学们同时扮演着学习者、传播者、践行者的三重角色。同学们纷纷表示:经过此次实践,不仅仅促进了自身专业发展,更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树立了文化自信,坚定了传承、弘扬非遗文化的决心。作为新时代青年更要牢记初心使命,延续匠心传承,使非遗之木常青于文化文林,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屹立世界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