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西,在维吾尔语里是盐碱地的意思。而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个村庄就叫达西村,达西村曾经就是块自然环境恶劣,人烟稀少的盐碱地。但经过当地人几十年的努力,变成了环境优美、产业兴旺的村庄,有了“塞外华西村”的美誉。
2009年,习近平曾经到达西村考察,当时他在那里提出了加强民族团结、发动群众从事二三产业等五个要求一个希望。
2014年4月,习近平在新疆考察时提到了沙吾尔·芒力克,讲到了达西村的村训——“口袋里要鼓囊囊,精神上要亮堂堂”。消息传来,沙吾尔·芒力克和全体村民十分激动,给习近平写信,汇报了近年来村里的发展变化,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信心。
2014年9月,他们收到了习总书记的回信。在回信中,总书记对达西村发生的变化表示欣慰,还提出希望把生产搞得更好,让乡亲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更好。(点击查看回信)
在达西村,民族团结的感人故事比比皆是——
二十多年前,郭宗俊从河南来达西村。
郭宗俊身上背着行李,艾沙·吾守尔是村干部,问他干啥的?郭宗俊说他是打工的。艾莎问他吃饭没?郭宗俊说没吃。艾莎就把他带到自己家里,拿出吃的给他。
艾沙不仅给了这个年轻的陌生人吃的,还让他住在自己家里。
在艾莎的帮助下,郭宗俊在达西村安顿下来,还有了活干,他在艾莎家一住就是七八年,后来慢慢有了积蓄,搬出了艾沙家,但他却始终记得艾沙对自己的帮助。1999年,艾沙唯一的儿子因为车祸突然离世,艾沙夫妇遭受了很大打击。
郭宗俊说:“你们的儿子死了,我做你们的儿子行不行?”
艾莎说:“行。”
从那时开始,郭宗俊就叫艾沙夫妇爸爸妈妈,像儿子一样尽孝。2010年,为了促进民族团结,达西村开展民族团结结对认亲活动,郭宗俊和艾沙家自然结了对子。
从2010年到现在,共有318户村民结成了对子,他们亲切地称呼彼此为亲戚。民族团结的种子早已在达西村老百姓的心里生根发芽,正如总书记要求的那样,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抱在一起。
这几年,达西村的村民们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努力搞好生产,在村里的引导下,村民开始由单纯地种植棉花转向种菜、养殖,学经营,利用家里的一亩三分地搞起了庭院经济。
记者在新疆巴州尉犁县兴平镇达西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李艳凤的带领下,参观了达西村发展庭院经济的一个普通农户。男主人是吾买尔·买买提尼亚子,今年他们家开了风情园,名字叫做桃园人家,每天可以接待游客两到三桌。吾买尔家种的西红柿、辣椒、豇豆、黄瓜都可以供应到他的风情园,羊圈养了50多只羊。
李艳凤介绍说,吾买尔·买买提尼亚子只是达西村发展庭院经济的一个缩影,今年全村老百姓都在按照这种模式把庭院填满装实,通过发展庭院经济使各族老百姓持续增收。
近几年,达西村大力发展农业和农业机械化,组织群众学科技学文化,发展二三产业,壮大集体经济,人均年收入从2014年的25000元到2017年的31276元,达西村经济总收入从2015年的3575万元攀升到2017年的8884.22万元。
新时代奋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