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布杰(右) 男,藏族,57岁,中共党员,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巴宜区更章门巴民族乡人民政府二级科员,久巴村党支部书记。
我叫多布杰,藏族,57岁,中共党员,出生在“雪域高原”西藏林芝。1978年,村里需要一名会计,正好我的数学不错,15岁的我便成为了村里的“小会计”。没想到,这一干就是42年,“小会计”慢慢变成了“老书记”,见证并参与了久巴村由贫穷脏乱、闭塞落后到美丽生态宜居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转变。42年来,我一心带领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的初心从未改变。
在以前,久巴村村民主要靠伐木、采挖松茸和种植青稞为生,收入来源少、不稳定。西藏全面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禁止伐木后,村民收入来源变窄,日子越发不好过,大家无所适从,个别群众甚至还把自己托付给“佛”,祈求“来世”幸福富裕,支部说话没人听、做事没人跟,整个村子如同一盘散沙……
牦牛耕田要有人在前面牵,村里发展要支部带动、班子带头。当选久巴村村委会主任后,为了打造强有力的“战斗堡垒”,我以身作则,带领村干部签订创业承诺书、带头制定村内五年发展规划,形成以上率下的氛围;把5名致富能手发展成党员,把3名党员培育为致富能手,将2名党员致富能人培养成村级后备干部,不断强化队伍建设;结合“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党内组织生活,给大家讲新旧西藏对比、中华民族一家亲,让广大党员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摒弃“等靠要”思想,树立“不等不靠摘穷帽、脱贫致富靠双手”的脱贫志向。
支部强起来了,怎么把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成了村里一大难题。结合村里土地资源丰富、距离城区较近的优势,综合考察市场后,我打起了种植草莓的主意,并向村班子提出了种植草莓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想法。种植草莓当然不是一帆风顺的,初期遭到了多方面的质疑。我时常听到:“林芝都没有种草莓的,咱们种能行吗?”“你又没有技术,种得活吗?”“种草莓,得病了怎么办?”……但诸如此类的质疑并没有使我停下种植草莓的脚步。2002年,我整理了大家提出的各种问题,用厚厚的藏纸记下来,不顾家人反对,自掏腰包赶往四川成都双流草莓基地向专家“取经”。这一呆就是半个多月,但好在基本摸清了草莓生长所需要的环境、预防虫害的办法、基肥施用、灌溉除草等问题,还带回了几十株草莓苗,与3名党员一起开始在村里试种。种植草莓的难度确实超过了我的想象,温度不合适、基肥用量把握不到位、无法挂果……经历了许多次的失败,不过值得庆幸的是经过长达四年的艰苦摸索,1.7亩草莓实验基地终于在2006年试种成功,草莓销售也实现“开门红”,比种青稞的收益增长了10多倍,为村里带来8300多元收入。有了效益,大家的闲言碎语消失了,村里观望的群众也陆续加入草莓种植行列,久巴村草莓种植业芝麻开花节节高。
在“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推动下,2009年,我带头成立了久巴村草莓种植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并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了323万元,扩建草莓大棚66座并建成林芝首个草莓育苗基地,填补了林芝地区草莓育苗领域空白,为打造完整的草莓产业链奠定了基础。种植规模扩大后,如何有效管理成了新的问题。我充分发挥党员示范引领作用,由党员致富能手“一对一”为群众“教技术、解难题”,带着群众干、做给群众看,帮助大家解决草莓种植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全村上下逐渐形成“争产量、比质量、赶收入”的氛围,成为远近闻名的“草莓村”“富裕村”。
2019年,久巴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3.82万元。群众腰包鼓起来了,思想也转变了。现在的久巴村,乡村治理有序、邻里和谐互助。全村30户123名群众阔步迈上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快车道。看到久巴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我心里真比吃了蜜还甜。
为了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我开始探索其他的产业发展路子。利用村里毗邻多布库景区和卡定沟景区的优势,我鼓励群众发展乡村旅游,采取“支部+公司+群众”模式,计划打造集绿色生态、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忆更章、色巅定卡度假村”项目,真正让“绿水青山”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
2017年,在组织的关怀下,我成为一名乡镇公务员,心中那份渴望带领更多群众增收致富的使命感、责任感也愈发强烈。经过两年多准备,我于2019年4月牵头组建了覆盖全乡334户1473名农牧民群众的雅觉草莓合作社,把久巴村草莓种植经验、技术和管理模式带到了合作社。2020年,合作社创收60万元,留存50%资金实现自身造血,剩下直接用于各村集体经济发展、群众分红和防返贫保障,真正形成了六村联动、抱团发展、成果共享的良好局面。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42年光景一晃而过,未来我将继续用脚丈量土地、用心服务群众、用劲带富一方,以实干担当践行初心使命、续写“最美”答卷。
延伸阅读
中组部、中宣部评选公布32名“最美公务员”
学习专栏:走近最美公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