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才促进和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经济大省江苏未来或将加码苏中苏北,力求实现省内高校资源分布的相对均衡化。
澎湃新闻注意到,继高铁之后,江苏将加速补上苏中苏北高等教育资源的短板。澎湃新闻近日从江苏省正式发布的“十四五”相关规划文件中看到,江苏将优化教育布局结构,争取扩大高水平高校招生规模,让更多江苏学生享受到高等教育,“优先支持苏中苏北地区规划设置高等院校”。
今年1月底结束的江苏两会上,不少来自苏中苏北地区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均提到,江苏高校应优先到苏中苏北地区设置分校。
有江苏省政协委员认为,当下,江苏省高等院校的布局非常不合理,集中体现在苏北地区高等教育的严重不足。而提升高校的办学水平,对于加快苏中苏北的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南京的科教实力有多强大?据江苏省教育厅官网数据,江苏54所本科院校,有近30所都在南京;共10所部属高校,南京占了五分之四。
相应地,却折射出苏中苏北之弱势。比如苏北,除徐州之外的四个地级市,相加不过6所本科院校,平均每个城市只有1.5所。
江苏省政协委员李立顺向澎湃新闻表示,要进一步加大对苏北高校、特别是新建高校的支持力度,促进高校加快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澎湃新闻注意到,和广东等省份相比,江苏经济强在均衡:既有GDP已超过两万亿的超级城市苏州,同时,所有城市GDP均已超过3000亿。
当然,这种均衡是相对的,江苏南北经济差距依然明显。下一轮区域竞争中,这种差距是缩小还是进一步拉大?作为培养高端人才重要平台的高校,无疑将扮演重要角色。
苏北,经济和高校的“双重洼地”
长期以来,江苏经济呈“南强北弱”态势:江苏四个GDP“万亿俱乐部”城市中有三个都位于长江以南,苏北五市中有四个都还没到6000亿元。
高校资源方面,南北差距更加明显。澎湃新闻从江苏省教育厅官网获悉,江苏目前54所本科院校,有多达40所均位于长江以南五市。
而苏北的淮安、盐城、宿迁和连云港四市,相加一共只有6所本科院校。而且,其中只有连云港拥有一所“大学”,即江苏海洋大学,其余三市都只有“学院”。
只有位于苏鲁豫皖四省交界的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徐州,高校资源相对丰富些。徐州目前共有4所本科高校,其中,中国矿业大学还是部属高校。
尽管如此,徐州也并不满足。
今年1月底举行的江苏省人代会期间,江苏省人大代表、江苏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娄勤俭在参加徐州代表团审议时,该省人大代表、徐州市市长庄兆林建议称,要加强对徐州高等教育发展的指导和支持。
澎湃新闻注意到,徐州工程学院目前正在创建“徐州大学”。据徐州工程学院官网,2018年底举行的中共徐州工程学院第三次代表大会上,已经明确学校未来五年的总体目标,即建成全国一流、特色鲜明的区域性应用技术型大学——徐州大学。目前,江苏有5所以城市来命名的大学,分别是南京大学、苏州大学、常州大学、南通大学和扬州大学,苏北五市至今还没有以城市命名的大学。
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也在瞄准成为本科院校。徐州幼师新校区所在的徐州市贾汪区政府官网2018年曾报道,徐州市委、市政府全力支持徐州幼师新校区建设和升本工作。
以徐州为代表的苏北地区,之所以对高校感到焦虑,源于“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区域格局竞争之激烈。
近几年来,南京不少高校开始在省内其他地级市开设校区,这本是苏北在高校资源上实现翻身的一个机会,但不难发现,这些校区不少都位于苏南,苏北五市甚至要和苏南的县级市进行竞争。比如,南京大学苏州校区、东南大学苏州校区、南京理工大学江阴校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溧阳天目湖校区等等。
还有到省外开设校区的,比如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金牛湖校区,坐落于安徽省天长市。据人民网报道,2020年4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天长金牛湖产教融合园区(金牛湖校区)正式开工奠基。
2019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鼓励沪苏浙一流大学、科研院所到安徽设立分支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长李北群在南信工金牛湖小区奠基仪式上表示,作为首所响应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跨省促进校地融合发展的大学,南信大将在科学研究等多方面,推进校地融合。
经济和高校的“双重洼地”苏北,会被遗忘吗?
多位代表发声:建议江苏高校优先到苏北设分校
1月底举行的江苏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都关注到了苏中苏北高校资源短缺问题。江苏省人代会期间,江苏省人大代表、江苏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娄勤俭在参加宿迁代表团审议时,该省人大代表、长电科技(宿迁)有限公司总经理、总工程师陆惠芬建言称,江苏的高校要优先到苏北开设分校。
江苏省政协委员李立顺提交了关于加强支持苏北高校教育的提案。李立顺提出,由于各种原因,江苏高等院校布局非常不合理,苏北高等教育严重不足。
他认为,随着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差异,苏北高校正面临着越来越不利的人才环境。
李立顺告诉澎湃新闻,一方面,苏北高等教育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不适应、不匹配,苏北企业只能到外地挖人,但成本高、难度大,有时即使提供高薪,也难以招到愿意赴苏北工作的人才;另一方面,大量苏北孩子只能到外地去求学,毕业后很多也就留在了外地,导致本土人才的严重流失。
对此,李立顺建议,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苏北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提升苏北高校的办学实力,进一步拓展招生和就业市场。
同时,省政府应积极支持省内981和211高校到苏北直接建立分校,而不是以二级学院或其他形式办学。
李立顺认为,这样一方面可以招收更多苏北优秀学子入学,满足苏北学子在家门口上好大学的愿望,同时也能为苏北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资源,助力苏北发展。
澎湃新闻注意到,江苏高校在苏北设校区已有动作。据淮安“盱眙发布”报道,今年1月14日,盱眙召开南理工盱眙校区建设推进会,南京理工大学校长付梦印出席。
另据连云港市东海县官方发布的消息,去年8月底,东海县人民政府与南京农业大学正式签署了共建南京农业大学东海校区框架协议。
南京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陈利根在签约仪式上表示,南农大将优先把条件适合的项目放在东海实施,优先把最新的成果放在东海转化,优先服务东海发展。
对于学校来说,陈利根表示,南农大将把“东海校区”作为学校走向“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战略基地,构建新时代“大学服务大地”、服务地方发展的新典范。
另据“盐城发布”报道,今年1月31日,盐城市与南京中医药大学全面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盐城举行。
据报道,盐城市将依托南京中医药大学在中医药教育等领域的学科、人才、科技优势,创建服务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医学本科院校。
高校布局:广东全力加码大湾区,山东“双核”战略
澎湃新闻注意到,对于一个省,尤其是那些经济大省来说,高等院校的布局往往和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相关。
比如广东,高校建设频频加码大湾区。据广东《时代周报》梳理,2019年,先是备受瞩目的大湾区大学在东莞滨海湾新区落地,随后,教育部对建设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进行了批复,由广州大学与香港科技大学合办。
同年11月,中国科学院与深圳市政府合办的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也正式亮出了将在深圳建设三大校区的勃勃雄心。
而到了2020年,又有东莞市、东莞理工学院与香港城市大学敲定合作,将在松山湖建设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总体计划招生6000人。
2020年11月底举行的澳门科技大学20周年校庆典礼上,珠海市与澳门科技大学签约,共建澳门科技大学珠海校区,开设相关学科研究生层次(硕士及博士)的学位课程。
澎湃新闻注意到,广东高校目前高度集中在大湾区,但还有阳江、揭阳等多个地级市至今还没有一所本科高校,暗合广东省内经济发展不均衡现象。
而山东的高校布局,则契合该省正在打造的济南、青岛“双核”战略。尽管在本科院校的数量上,青岛和济南有一定差距,但在“头部”高校的比拼中,青岛并无明显劣势。
山东有“985”高校两所,山东大学和中国海洋大学,济南和青岛各有一所。此外,青岛还有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科技大学、青岛理工大学等等。
江苏省政协委员李立顺认为,山东的优质高校虽然不算多,但诸如山东大学已经在青岛、烟台、威海等省内多个城市设置分校,甚至整体上将一些院系专业全部转到分校,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大学城,对当地的学生求学和企业用人方面,提供了非常大的助力作用,这对江苏的高校布局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不难发现,江苏此番提出将优先支持苏中苏北地区规划设置高校,也是符合江苏经济发展规律和区域经济格局的。
尽管江苏存在南北经济差异,但从经济总量上,GDP最低的宿迁市也已于2019年突破了3000亿元。同时,江苏十三个设区市呈明显的“梯队化”,南通市成功进入GDP“万亿俱乐部”后,又有徐州、常州市提出,目标在“十四五”末跻身“万亿俱乐部”,所以,绰号“苏大强”的江苏并不担心后继无人。
因此相应地,江苏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将改变目前高度集中于苏南的局面,而是尽量做到均衡,在人才竞争趋于白热化的当下,这对苏中苏北地区新一轮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来源: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