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中更活跃、更具创造性的群体之一,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地方本科院校改革如火如荼,但在真正融入地方发展方面仍然困难重重。台州学院的前身是台州师专,2002年升格为本科。升本以来,学校持续推进校城互动,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努力构建校城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奋斗共同体,实现了办学的全面深入转型。
始终不忘初心 打造“命运共同体”
打造校城命运共同体,必须始终坚守服务地方初心。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开启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为推动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培养大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应用型人才,一大批新建本科院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该类本科院校大多由地方举办,很大一部分直接以城市命名,其诞生的初心是为了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生来就与城市的兴衰紧紧联系在一起。大学涵养城市,城市滋养大学。地方本科院校往往是当地的最高学府,城市发展只有不断与之互动,进行知识、人才、科技、文化等高端要素交换,才能不断增强自身创新发展的生机活力。反之,大学也只有与其赖以生存的城市心连心,与行业产业手牵手,才能根深叶茂、蓬勃发展。
打造校城命运共同体,必须把学科专业建在产业上。城市产业发展必然通过市场机制的传导影响大学的学科专业设置,产业发展与学科专业设置应紧密互动。地方本科院校长期浸润于产业环境当中,天然具有“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感知优势。台州是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汽车及零部件、通用航空、医药医化等“千亿级产业”异军突起,台州学院“近水楼台先得月”,对接全国仅有的国家级别化学原料药出口基地,设置了制药化工专业群,建立了医药化工学院。围绕台州打造国际先进的全产业链汽车城,学校对应建立了智能制造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大数据学院。针对台州外向型经济特点和国家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需要,学校成立了商学院,设置了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会计、金融学等专业。为了服务台州打造国际航空小镇,学校成立了航空工程学院,拓展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工程等专业,市财政则出资1.65亿元帮助学校建设航空工程学院大楼。目前,校城之间形成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价值链紧密对接良性互动的局面,毕业生供不应求。
打造校城命运共同体,必须校地携手集聚高层次人才。业由才广,城以才兴。人才是大学兴校之本,也是城市发展之源。高层次人才缺乏是地级城市和地方本科院校共同的痛点。城市应将高校作为高层次人才的“蓄水池”,地方本科院校则应围绕城市发展需要集聚一批高端创新创业人才,积极推动人才双向流动。2017年以来,台州学院以各类平台为依托,全职引进省级以上人才项目专家6人,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7人。在国内地方高校中创造性地建立了高等研究院,作为人才“特区”,实行PI制,围绕产业发展需求柔性引进10多个国内一流国际水准的创新团队驻院研究。设立台州市人才“驿站”,以此为依托引进高层次人才,直接为企业服务。“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学校的人才工作得到了政府部门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台州市将学校引进的博士全部纳入紧缺专业人才,每人给予不低于50万元的补贴,学校再每人给予不少于30万元的补贴。2017年以来,学校充分发挥市、校两级人才政策的叠加优势,引进优秀年轻博士120人,是前4年博士引进总数的3倍。
校城深度融合 打造“利益共同体”
打造校城利益共同体,必须始终坚持融合发展战略。地方高校亲产业、接地气,在服务地方发展方面区位优势明显。由于受传统办学模式的桎梏,一些地方本科院校依然跳不出象牙塔,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两张皮”现象。台州学院一直眼睛向下,将校城融合作为发展战略。近年来,学校围绕台州重大需求进行总体谋划,先后制定了《台州学院深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行动计划》和《台州学院服务台州再创民营经济新辉煌行动计划(2018—2020)》,并由市政府部门下发至市直各部门和各县(市、区)贯彻执行。市校共同成立校地合作委员会,加强统筹协调。学校积极融入城市发展,全面开放各类资源,倾力打造台州中心城区的大花园、台州人民的大客厅、台州市民终身学习的大书房、台州地方精神和地方文化传承创新的新地标,推动形成“校在城中、城在校中”的共生共荣局面。
打造校城利益共同体,必须坚持以产学研平台为依托。产学研平台往往集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于一体,是多方利益的结合点,也是高校服务地方的“桥头堡”。地方本科院校平台搭得不少,但往往流于形式,难以真正做实做强,除了自身能力不足因素以外,缺乏强大的产业依托和灵活的体制机制是一项重要原因。台州学院以“利益共同体”理念推进平台建设,较好地破解了这一困境。例如,学校与台州市人才办合作,对接台州医化产业发展,建立了浙江“千人计划”台州生物医化产业研究院,吸收了10多家药企入股,实行公司化运作,短短一年来,已承接技术开发服务项目120多项,为企业直接节省研发资金1000多万元,技术服务投产后产值达数十亿元,研究院也成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医药化工原料药专家服务基地、浙江省博士后工作站。与台州市金融办合作,建立了浙江(台州)小微金融研究院,定期发布小微金融指数(台州样本),市政府部门则给予相应的人员编制,每年予以专项经费支持。成立中国(台州)普惠金融培训中心,积极筹建混合制“普惠金融学院”。此外,学校还依托政府部门支持,成功申报了浙江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成立了高性能工业泵与真空装备、制药化工废弃物循环综合利用两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打造校城利益共同体,必须以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为前提。利益分配机制失衡是校企合作难以深入和不可持续的普遍原因。台州学院秉持共建共享理念,以服务作先导,主动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医药化工学院推动10多位教师到医化企业兼任技术部门负责人,帮助企业开展技术研发。该院“环保铜阀门材料开发的可行性研究”成果投入试产,“批量生产后产值将突破4亿元”。建筑工程学院金辉教授团队自主开发桥梁加固材料和技术,对省内300多座老桥进行加固,在保障交通畅通的同时为政府节约大量资金,受到交通部门和省、市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在业内产生了广泛影响。近年来,主动来校洽谈合作的企业家络绎不绝,学校的师均科研经费也由2013年的3.37万元增加到2017年的15.37万元,增长了356%。
打造校城利益共同体,必须大力推进校企协同育人。实践证明,产教融合、校企协同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地方本科院校在校企协同育人上普遍存在“剃头挑子一头热一头冷”问题。台州学院将“利益共同体”理念融入协同育人,与浙江头门港经济开发区共建“头门港产业学院”,实行“双主体”办学,与区内企业联合开展18新利luck客服 、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活动。积极创新人才培育模式,在12个专业开展“3+0.5+0.5”人才培育改革试点。与大型骨干企业联合创办了“九洲药业班”“万盛班”“伟星新材班”“宜信金融班”等,实行“订单式”培养,毕业生因为忠诚度高、素质好而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据浙江省教育评估院调查,学校毕业生专业相关度连续3年高出全省平均值近10分,进入浙江省本科高校前10名,毕业生离职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0%以上。
树立共同愿景 打造“奋斗共同体”
打造校城奋斗共同体,必须树立共同愿景。城市因大学而盛,大学因城市而兴。新时代大学与城市应成为志同道合的“奋斗共同体”。台州是一座开放之城、活力之城、文明之城,在2017年全国百强城市中名列第50位。近年来,台州大力推进“再创民营经济新辉煌”和“美丽台州”建设,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水平大学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迫切。台州市在台州学院召开了专题研究学校建设发展问题的常委会,市校共同确立了“申硕、升格、创一流”三步走战略构想。台州决定举全市之力支持学校发展,给予学校全方位政策扶持,从2018年开始连续三年每年给予学校1亿元“申硕”专项资金,“申硕”成功后继续连续7年每年给予8000万元申办大学专项资金支持。学校对接“美丽台州”建设,实施“美丽校园建设计划”,市林业部门、水利部门等纷纷响应,并给予资金支持。
打造校城奋斗共同体,必须在文化上高度契合。大学与城市之间,只有文化上高度契合才能心有灵犀一点通。台州山海神秀、人文荟萃,天台山文化享誉海内外,“大陈岛垦荒精神”与“红船精神”一脉相承,山海文化与革命文化在这里水乳交融。台州学院主动将大学文化与优秀地方文化融为一体,成立了天台山文化研究院、和合文化研究院、唐诗之路研究院、台州市大陈岛垦荒精神研究中心等平台,推动优秀地方文化和地方精神传承创新。学校把大陈岛垦荒精神与和合文化镌刻进学生心灵,将“党旗飘扬”与“青春闪光”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具有忠诚、奉献、进取、合作精神特质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地方本科院校要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立地顶天,推进分类办学,在校地互动中促发展、育特色。台州学院也将搭乘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列车,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协同,打造更加牢固的校城共同体,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8年11月1日第08版;作者:台州学院党委书记 崔凤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