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如何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结合起来,把思政教育的内涵融入工科学生的专业课程,培养出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与职业道德的工程复合型人才,是每一所工科院校教育工作者共同奋斗的目标。
宁波工程学院作为一所以工科为主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理工类课程坚持工程伦理教育,充分利用宁波地方文化、校园文化和工程专业优势,拓展思政育人资源,以“大思政”工作格局推进工程伦理水乳交融,大小课堂协同育人,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工程伦理水乳交融
2010年,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出发,以工科本科生的专业伦理教育作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突破口,在化学工程与工艺等5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本科试点专业开设“工程伦理”课程,突出工程伦理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在工程和伦理的融合中创新育人。
——突出伦理教育,在思政理论教学中突出工程伦理责任。思政理论教学结合专业实际,注重工程伦理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实现伦理价值和工程应用价值的融合是学校思政教育的一大特色。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教师协同工程专业教师开设“工程伦理”课程,通过工程案例理论教学,营造虚拟工程实践情境,开展有关工程伦理问题的讨论,贯彻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安全可靠、关爱自然、公平正义等工程伦理准则,培养和增强未来工程师的社会伦理责任感。
——突出产学合作,让学生在工程实践中学习工程伦理。做中学,学中做,也是学校工程伦理教学的一大特点。宁波工程学院是国家产教融合示范高校,在工程专业教育教学中尤其重视学生在工程实习实训中伦理和人文素养的培养。组织学生走出校门,投入工程实践,与现场技术人员一道工作,学习工程伦理知识。学校在实行“产教融合、产学合作,工学交替、理实结合”的过程中,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解决工程伦理问题。
——突出工程文化建设,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结合校训“知行合一”、学校精神“讲实求精”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营造良好的工程文化氛围,鼓励学生“致良知”“知行合一”,倡导和发扬科学精神、工匠精神。“工程伦理”等思政融合性课程按照专业18新利luck客服 要求,实行“私人定制”,对不同专业学生的授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尽相同,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和伦理教育的特色,做到工程伦理知识与各专业工程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大小课堂协同育人
讲好思政课,现实永远是最好的题材。思政课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从实际出发,紧密结合现实生活,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协同育人。学校整合校内外文化资源优势,打通了思政大小双课堂,形成了大小课堂协同育人的“大思政”育人格局。
——力抓教师队伍,树立“大思政”育人工作体系。大小课堂协同育人,教师是关键。学校党委打破思政课教师“单兵作战”、思政课“孤岛化”现象,基于“场域”理念,超越结构限制与要素限制,把分散的教师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建立良性共生、共振的“大思政”教育共同体,让专业教学与思政理论教学、学生社团活动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凝聚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合力。学校依托原社科部门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整合校内外有思想政治学科背景的杰出人士加盟思政教师队伍,形成一支学科交叉、岗位经历丰富的复合型思政专兼职教师队伍。
——结合现实生活,上好“第一课堂”,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学校创新性地把现实社会的生动素材以案例教学、专题教学的形式融入思政理论课堂,指导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分析现实社会问题。有社会大课堂的实践案例,才能焕发思政小课堂的生命活力,才能更好地让思想政治理论入心入脑。马克思主义学院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素材转化为“第一课堂”的教学内容,通过案例和专题教学形式,把生动的现实案例融入课堂教学。比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堂教学紧密结合新冠疫情防控、脱贫攻坚战,拓展教学内容,帮助大学生深化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以人民为中心等思想的认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堂教学紧密结合新冠疫情防控实践,帮助大学生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内容,以唯物辩证法的思维全面理解新冠疫情带来的影响。近年来,学校思政教师挖掘和整理宁波地方优秀文化资源,编撰宁波市优秀思政实践教学案例集,打造思政社会大课堂资源库,为思政课堂丰富教学资源。
——紧扣教学大纲,拓展社会大课堂,做实思政课实践教学。思政课教学大纲是思政实践教学的“宪法”,指导实践什么、怎么实践和实践的方向。学校思政实践教学紧扣教学大纲,按照教学大纲设计实践教学方案,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确保思政教学目标的实现。一方面,学校教师带领学生走出“小课堂”,步入社会“大课堂”。以项目化、学分化的形式推进思政实践教学,在社会生活中直接体验和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学校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和志愿者活动,直接投入地方社会生产服务;依托“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城乡融合研究中心”等研究基地,带领学生一起与地方社会开展项目合作、成果转化;依托“风华宣讲团”,为地方社会开展新的理论政策宣讲咨询服务;鼓励大学生以科学理论驳斥社会负面现象,用亲身实践验证科学理论的真理性,从而实现价值内化,增强“四个自信”。另一方面,主动回应大学生的现实关切,把脱贫攻坚楷模、抗疫英雄、非遗传承人等社会先进人物“请进来”,走进思政小课堂,为学生解读时政热点、文化经典。同时通过地方社会服务,把社会性元素融入理论课堂。实践证明,服务地方的能力越强,学生思政社会大课堂和小课堂就越活跃,越有生命力。
为了更好地实现大小课堂联结互动,学校以网络赋能,开辟网络课堂,通过互联网实现校内校外协同、课内课外互动,师生联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网络激浊扬清,弘扬正气,传播社会正能量。学校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及时整理素材,联结大小课堂,把新冠疫情防控作为思政教材,把抗疫英雄事迹和人民抗疫故事融入课堂。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1年4月9日07版;作者:张新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