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一直以来,教育界对高等教育转型发展存有争论。所谓教育转型,目前相关研究者给予的定义是“教育转型不同于教育变迁、教育变革、教育改革、教育革新等,它是教育的结构形态、运转模型和教育性质、观念的根本性转变过程”。本文作者立足江苏,推及全国,认为高等教育发展到当前大众化阶段以及正在到来的普及化阶段,必然要转型。高等教育转型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发展规律起作用的表现,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转变。
转型发展已成为“必然要求”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各类教育普及水平不断提高。以江苏为例,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996年为7%,2000年达到15%,进入大众化阶段,2014年达到51%,实现普及化,走过欧美国家六七十年的发展历程。区域教育现代化达成度大大提高,2015年江苏教育现代化监测结果显示,全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综合得分78.7分。办学条件显著改善,2015年全省高校教室面积和实验室实习场所面积均较2000年扩大6倍,高校占地面积扩大近5倍。教育投入总量和生均预算经费稳步增长,“十二五”末,江苏省教育总投入突破2000亿元,其中财政性投入达1819.1亿元。教育结构更加科学合理,2016年高中阶段普职结构比例大体相当。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专科、本科、研究生比例为0.63:1:0.15,橄榄型初现,研究生在校生中专业硕士占比为42.5%。
多年快速发展,教育的发展有目共睹。但正如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教育也应适应教育内外部形势,转入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加强内涵建设为重点的常态运转,由数量增长型转向质量提升型,因此,转型发展成为教育阶段性发展的必然要求。
转型发展要“以问题为导向”
高等教育转型发展,首先要以问题为导向,突出重点。当前教育现代化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特别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有其深层次原因,转型发展必须以这些问题为导向,积极引导高等教育步入以内涵与质量为主旋律的发展轨道。比如:
教育自身发展规律与“经济式”发展教育的矛盾,在普及水平不高、追求大众化阶段,在教育的某些领域、某些方面运用经济式发展方式(定指标、定项目、定任务)情有可原,然而到后大众化阶段,则更加需要遵循教育发展自身规律。
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与功利性价值取向的矛盾,功利性教育往往将教育作为经济附属品,政府功利性教育观要为经济社会发展多出人才,家长功利性教育观要分数、要上好大学,要有好的就业。无论家庭、社会、政府都将学生视为“工具”。
教育结构调整与现有教育政策的矛盾,以江苏为例,江苏本地以制造业为特征的工业化需要职业技能人才,然而老百姓骨子里仍然希望读普高。在布局结构上,普遍规律是在大城市、经济发达地区办高校,高等教育发展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而经济发展薄弱地区又需要高校来提升城市化水平,若向落后地区倾斜,则违背规律。省级统筹与地方冲动的矛盾,突出表现为不少市县往往通过举办或引进高校来带动开发区建设,存在不切实际的盲目办学冲动。
高等教育转型发展还需确立转型战略,明确结构调整主线。笔者认为其主要思路是:稳控规模、优化布局、调优结构、提升水平。即合理确定高等教育适度规模,控制各类高校在校生规模。在具体操作上,不能简单的做减法,要先做布局调整与结构优化工作。通过对学科专业结构等内部结构优化来控制规模。既要对区域优化、行业优化,又要对办学类型优化、办学层次优化。调整层次结构,就江苏而言,现有90所高职、52所本科,要积极发展一批应用型本科。从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考虑,有条件支持中心城市根据产业发展与社会建设设置综合性大学。要有计划地调整高教资源,形成分工协作的局面。
需要强调的是,在转型发展中,我们必须立足实际,破解教育改革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要立足现代化发展阶段的实际、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立足社会转型的实际。立足区域不平衡的实际,还要立足学龄人口变化的实际。比如,“十二五”期间,江苏省高等教育适龄人口(18~22周岁)呈逐年下降态势。“十三五”期间,全省高中阶段毕业生高考报名人数将稳定在40万人左右。到“十四五”初期呈回升态势,2023年达到46万人左右。因此,“十三五”是教育发展缓冲期,结构调整与资源优化组合的窗口期,应抓住机遇、不失时机推动教育转型发展。
推进转型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一是强化规划意识,建立长效机制。要持之以恒地实施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和“十三五”规划。对各高校实施规划情况开展评估检查,建立长效机制,保障规划的落实。
二是实施分类管理,提高教育质量。国家层面将普通高校分为研究型、应用型、职业技能型三类,德国分为传统型、应用技术型和艺术型。但各地还要根据自身实际,做出分类,比如根据江苏的现状可分为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技能技术型和开放型。每一类高校建设中都要有提高办学水平的目标思路、政策措施和项目工程。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要出台分类指导意见,委托第三方制定分类评价方案,开展分类评估。
三是深化体制改革,做大优质资源。总结近30年的教育体制改革经验,我们将民办教育作为今后发展最大的红利。要鼓励办高水平的私立大学,试办一批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鼓励独立学院转设为应用型高校。
四是完善各类标准,提高办学水平。建立健全各类学校的基本办学标准,尤其是应用技术大学与综合性大学的标准,除基础教育外,江苏及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办学标准总体应当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并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五是强化分级管理,明确各自责任。强化高等教育国家和省两级办学,以省为主。省级统筹应积极运用计划杠杆、院校设置杠杆和政策杠杆,引导各地各部门各高校各按其位,科学发展。统筹兼顾各地基础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保障水平,纠正县市盲目发展高等教育的地方利益冲动偏向。
六是加强指导协调,做到因地制宜。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高校有各自特点,转型发展不能简单一刀切。要加强引导,坚持试点先行,发挥各类高校在转型发展中的主动性、积极性。
总之,促进高等教育转型发展,必须根据内涵建设的需要与新的阶段性特点,研究配套发展性的教育政策,在发挥市场调节的同时,采取行政引导与政策杠杆等措施。一方面要面向世界,有全球战略视野,另一方面要总结借鉴江苏等地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样本经验,在中国教育普及化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针对教育发展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不失时机地将高等教育引入以内涵建设与质量提升的转型发展轨道,深入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
(来源:《光明日报》2017年10月10日第13版;作者:江苏省教育厅发展规划处处长、副研究员 冯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