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厚学:主动请缨战贫困 不负韶华显忠诚

发布日期:2021-04-06 浏览量:

张厚学(左) 男,汉族,43岁,中共党员,贵州省安顺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人事科科长、一级主任科员,驻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大营镇大营村第一书记。

我叫张厚学,今年43岁,是贵州省安顺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人事科科长。2019年初,在脱贫攻坚战最吃劲、最关键的时刻,我克服家庭困难,主动请缨到脱贫攻坚任务最繁重、条件最艰苦、生活最贫困的麻山腹地——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大营镇大营村担任第一书记。两年来,我用脚步丈量“扶贫路”,用汗水浇灌“扶贫花”,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诠释了自己的忠诚、担当。

初到大营村,脱贫形势依然严峻。全村剩余贫困人口56户208人,贫困发生率10.8%,产业发展也刚刚起步。面对困难,我把脱贫攻坚责任扛在肩上,扎实开展走访工作,一周之内走遍了未脱贫家庭,摸清了大营村贫困底数。从最初的陌生、拘束到后来的熟悉、亲密,从贫困户口中“不知道帮扶责任人是谁”到“必须吃完饭再走”……我在用心用情真帮实扶,用实际行动践行帮扶承诺的同时,也收获了乡亲们浓浓的“亲情”。

大营村打拜组有22户村民,村居环境破败老旧,尤其是村中道路亟待改善。为此,我带领村“两委”积极筹措资金修建串户道路。当听说要修一条300米长的硬化路时,村民的积极性并不高,因修路被占用土地的农户也不配合。我意识到,要让村民实现从“等脱贫”到“主动要脱贫”的转变,首先需要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于是,我挨家挨户走访,宣传党的扶贫政策,讲解大营村的脱贫规划和发展愿景。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村民们的理解与配合下,路终于修好了。通过修路一事,村民们对脱贫奔小康开始有了动力。

面对村里的贫困现状,我从抓好村党建工作入手,以群众脱贫为目标,带领村“两委”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不断巩固和拓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成果,不断提高村“两委”干部履职能力和综合素质,将大营村37名党员划分成4个党小组并建在村产业链上,确保党员在村产业发展上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2019年10月,大营村大坡养牛场正式投产,购进、养殖234头西门塔尔牛。负责联系大坡养牛场的党小组在实地查看养殖场的生产条件后,向村党支部提出扩宽道路,便于养牛场长期发展的建议。村党支部研究后决定采纳这一建议并分工实施。党小组的9名党员负责与因修路被占用土地的群众进行协调,我对接协调项目资金,历时不到一个月,投资33万元,1300米长的产业路由3米宽扩至4.5米宽,有效解决了大车进出不方便的难题,满足了养牛场长期发展的需要。

在驻村工作组、村“两委”和村民们的共同努力下,大营村村级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建成500立方米高位清水池1座和200立方米泵站调节水池2座,修建通组路11条11公里、产业路9条12公里、硬化连户路450条,新建成文化广场2个、公共停车场1个、汽车修理场1个,新修产业用水蓄水池4个、垃圾处理池8个,安装太阳能路灯700盏,完成庭院硬化120户3600平方米,全村家家户户用上自来水、通上照明电。

在我的帮扶助力下,大营村共流转土地1150亩,实施主导产业项目3个,种植菌草420亩,养殖小黄牛234头,蛋鸡养殖扩大到7.8万羽,带动346人稳定增收。2019年底以来,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获得利益分红3次,户均分红2600元以上。

截至2020年9月,大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出列。大营村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从2018年底的6500元增至104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8年底的1万元增至65万元,顺利实现贫困人口高质量脱贫。

2020年1月,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往日的平静。疫情就是命令,我连夜驱车3个小时赶回村里,成为抗击疫情“逆行者”中的一员。一回到村里,我连夜主持召开村“两委”联席会议,立即组建党员突击队并担任队长,带领村“两委”齐心协力,严格落实疫情防控各项措施,带头排班每天24小时轮流值守,并开展巡查排查。疫情防控期间,共设置卡点12个,劝阻赶集和走亲串友群众2800余人次,排查外来人员入村及测量体温820余人次。在抓疫情防控的同时,我们全面研判监测户脱贫质量及边缘户是否存在致贫风险。3月初,大营村全面恢复正常生产,先后12次组织动员435人外出务工,实现了贫困家庭就业全覆盖,没有一户农户因疫情影响家庭收入。在我的带动下,大营村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脱贫攻坚,让党旗在“两场战役”一线高高飘扬。

驻村期间,我先后获得省、市、县脱贫攻坚优秀驻村第一书记、优秀党务工作者等称号。这些荣誉凝聚着组织和领导对我的培养和关爱,承载着脱贫攻坚战友们、乡亲们和家人们对我的信任和支持,既是鼓励和肯定,也是激励和鞭策。我将继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用心、用情、用力为老百姓服务,以实际行动诠释“最美公务员”这个称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