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度新利娱乐网站官网 工作总结
在学校主管部门的统一指导下,在党政领导的高度关注下,在各学院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配合下,克服困难,各项工作进行顺利,达到了预期目标。现将我院2015年新利娱乐网站官网 工作总结如下:
一、招生基本情况
圆满完成2015年的招生计划,今年我校面向全省13地区招收37个本科专业3500名新生:
——从分数线看,各类计划的录取分数和省控线相比,均不及2014年。
——从投档数据看, 艺术类平行志愿按照1:1.03投档,投满;文科平行志愿按照1:1.01投档,投满,专业不服从调剂退档61人、征平47人后录满; 理科平行志愿进档缺额353人、专业不服从调剂退档86人,征平439人后录满。
——从院校志愿数据看,今年征求志愿人数比例上升较快。
——从专业志愿角度看,专业一志愿录取比例有所回升,服从志愿的录取比例在下降。
——在地区分布上,近三年各地区录取人数的比例各有增减,相对稳定。
2015年我校报到新生3328人,报到率95.09%。虽然地处苏北而且收费较高,但今年我们的报到率和近两年基本持平,并一直维持在94%以上的高位,和联建学校相比不相上下。
二、2015年招生主要工作
面对日益严峻的招生形势,我校全体师生始终保持坚定和必胜的信念,通过科学谋划和精心组织,开展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一)尽早制定了2015年招生工作规划
2015年初,我们编拟了招生工作实施方案,确立了“科学谋划、全面部署、重点突破”的工作原则,并分别从专业设置、计划编报、招生宣传、远程录取等方面对今年的招生工作进行全面部署。
(二)合理确定并落实了2015年我校分专业招生计划
为保证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今年继续安排3500名招生计划,其中,艺术类225名计划,普通类3275名计划。普通类计划安排在《江苏招生考试》(2015招生计划专刊下册)第1家,版面位置醒目,宣传效果显著。
(三)以“四个加强”为抓手,优化宣传组织工作,构建立体化招生宣传网络
一是加强网站维护及其网络咨询等工作。期间“学院招生信息网”接受考生网络咨询2505次。
二是加强招生宣传资料的制作工作。我们精心制作了《报考指南》、《考研专刊》、招生折页和海报、视频宣传片等宣传材料,在招生宣传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是加强招生宣传队伍建设工作。一方面成立了13个招生宣传工作站,共有干部教师78人,校院两级学生志愿者519人;同时进行多轮培训,及时指导和提高这支队伍的工作能力和水平。
四是加强招生宣传渠道拓展工作。首先注重落实招生咨询会、报纸刊物、热线电话、接待来访等常规宣传工作,今年参加咨询会62场,媒体网站10余家,接听热线1828次;校内接待1000余人次;同时还增加了轻快宿院宣传平台、QQ群、微信圈、手机短信等方式,多渠道宣传有效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
(四)完善了奖励政策,体现目标、责任、权利的统一
学校在今年4月初出台了招生宣传工作方案,从三本生源中填报我校的比例、地区录取量、录取增幅和新生报到率等四方面进行分地区统计考核,进一步完善了奖励政策,体现目标、责任、权利的统一。
(五)规范操作,确保阳光录取
通过落实录取现场安全防范措施、强化考生档案审查程序、加强新生入学资格审查等方法,规范远程录取,确保录取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
(六)精心组织对新生的沟通联络工作,着力提高新生报到率
学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布置并落实对新生的沟通联络工作,首先每位新生辅导员电话所有新生,并对未联系上、报到意向不确定、明确不报到的进行上报汇总,然后按地区由各工作站进行进一步联系,做细工作,接着辅导员再次做工作,经过几轮推进,最初新生报到意向90%,最终实际报到率为95.09%。
三、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我校2015届毕业生共计3501人,年终总就业人数为3378人,年终总就业率及协议就业率为96.49%,
四、就业工作主要做法
1.毕业生就业指导和咨询工作
为了帮助毕业生更快、更好地适应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后的新形势,正确地认识和解决毕业生就业中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我们及时开展大量的就业指导工作,编印《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手册》(包括就业技巧、毕业流程、毕业手续办理、毕业生常用信息)。为了加大就业工作力度,我们在今年下半年举办了“18新利luck菲律宾2014年就业指导服务季”活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创造性的开展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促进全院学生充分了解就业形势、把握就业政策,提高求职的积极性及应聘的有效性,营造“关注就业、共促就业”的良好氛围,通过就业指导专题讲座、就业指导专栏、就业指导咨询、就业培训等多种形式,对毕业生进行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和就业技巧的指导,注重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积极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和西部等急需人才的地方建功立业。
2.搜集就业信息、搭建就业平台、拓展就业领域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毕业生就业工作已面向市场,走向社会,让毕业生在第一时间掌握就业信息至关重要,因此,多方搜集就业信息并及时发布就业信息网站,积极建设就业信息服务平台,打造集管理、服务、交流、监控、反馈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管理全程信息化平台,实现了“全程记录学生择业过程,实时掌握学生就业状态,及时找准就业工作目标”,开通“18新利luck菲律宾 就业”手机客户端,利用学生网上注册,实现了3259名毕业生全覆盖,及时接收相关就业信息。2015年3月,成立学生创业工作室,组织12支学生创业团队近40名学生入驻。9月,由建筑工程学院2012级工程管理2班张文思同学作为负责人的“百师科技建筑新材料”创业团队获得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主办的“中国创翼”青年创业创新大赛“银翼奖”。
2)为了拓宽就业领域,方便用人单位及时了解毕业生就业信息,做好毕业生就业宣传和推荐工作,我们编印了《2015届毕业生概况》,介绍我校2015毕业生各地区专业情况,分别带领二级学院负责就业工作的辅导员到南京参加全省1120的大型公益性招聘会,组织相关辅导员到海安县人才中心及当地企业进行走访,只有不断密切与用人单位联系,加强相互间的交流,掌握足够的信息,才能实现“毕业生”与“职”的最佳匹配。首先是充分运用和发挥我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的作用。其次加深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开拓我校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今年我们共收集岗位需求信息5000余条,并与市人才服务中心举办高校毕业生校园招聘会,邀请到几百家用人单位参加我校的招聘会。此外,我校诚邀用人单位来我校挑选人才,积极创造条件组织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见面。
3.增强就业课程建设
1)《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本学期共有5位老师申请授课,选修学生达到350(每班人数上限70人)。理论教学部分采用考勤+课堂表现+作业来考核,轻结果重过程;实践教学部分重在态度的转变、知识的积累、技能的获得等几个方面考核,通过入学专业认知、职业生涯规划书、求职简历、生涯人物访谈等一系列作业和实践教学,让学生正确地认识这门课程,实行平时( 30%) +考试( 70%)的结构性考核,试卷一般以开卷考试为主。
2)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开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让学生清晰地认识自己的特性、职业的特性以及社会环境;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法规;掌握基本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相关的职业分类知识以及创业的基本知识。
4.强化服务意识,一切为了学生就业
高校毕业生就业不是简单地把毕业生一分了之,而应考虑人才资源如何合理配置,最大限度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使毕业生人尽其用,各尽所长,各得其所。这些年来,我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在实际工作中十分重视为学生服务,为用人单位服务。
就业指导中心十分重视就业信息网络的建设,不断充实更新信息网。今年,我校就业信息网充实近300家用人单位信息,毕业生通过校园信息网或学校公布的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及时与用人单位沟通,极大地便利了学生就业和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
我们注重对用人单位的接待工作。用人单位到我校招聘毕业生是对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支持,落实毕业生无论是数量还是成功率都是比较高的,当然有些单位由于客观原因没有接收到毕业生,但不管是哪家用人单位到我校招聘毕业生,我们都给予热情的接待,尽力给用人单位提供便利,给用人单位以“家”的感觉,渐渐地我处与这些用人单位成为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
五、存在问题和工作难点
1.由于我校是一所以工为主,文、理兼有的多科性院校,大部分用人单位来自机械行业,对理工类学生需求较大,而对文科类专业需求较小,这些专业毕业生就业面临较为严峻的局面。
2.毕业生违约的情况增加,在就业工作管理上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随着就业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毕业生到私营企业、合资企业就业的人数逐渐增多,毕业生与这些单位的纠纷问题也日趋增多,这显然是不同于统包统分模式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学校在毕业生离校后的就业指导工作有待于进一步的加强。
六、今后就业工作的设想
1.加强对毕业生择业心态的教育,积极引导毕业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在近几年的就业工作中,许多毕业生手里掌握着一个甚至是几个单位迟迟不签,抱着“猴子掰包谷”的侥幸心理,总想等到最后一刻选择一个最满意的再签,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我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同时也使得部分毕业生因此错过了“最佳”的就业时机。因此,在今后的就业思想教育中,还要更加重视对毕业生生这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另外,从今年的毕业生流向来看,仍有部分毕业生贪恋大城市、大企业,不愿回乡就业,更不愿选择西部、基层或其他边远地区就业,缺乏奉献精神,这也是今后毕业生教育工作的重点。
2.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继续加强网络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今年的就业工作,我们学校虽然建立了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开辟了就业专栏网页,但如何最大程度的发挥网络的作用,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在网上进行快速的“双向选择”创造条件,减少毕业生择业的盲目性,实现毕业生就业工作各种手段的现代化、信息化,保证就业渠道的畅通,仍是我们工作的重点。